很多妈妈会发现,宝宝到了一定阶段会特别的依恋妈妈,只要和妈妈分开就会大哭,很没有安全感。其实,宝宝黏妈妈是正常现象,和妈妈分离会哭是“分离性焦虑”的表现,只要方法得当,就能顺利地帮助宝宝度过分离焦虑期。

婴幼儿到了某阶段,都会特别的黏母亲,一旦与妈妈分开就会哭闹不停,这样的现象其实是一种“分离性焦虑”的表现。
宝宝喜欢黏妈妈是正常现象
很多妈妈都会发现,当孩子到了一个阶段时,会特别黏妈妈,有的妈妈就会担心,孩子太黏人会不会不好。小儿内科医生说,孩子在成长的某个阶段特别爱黏着妈妈是正常的现象,这是一种依恋的表现,也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必然的心理现象。
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,出生后由于养育者对他的精心照顾以及与他感情上的交流,使得婴儿和养育者之间产生了感情的联结,形成了依恋关系,而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系具有先天基础。
一般孩子在6个月至2岁之间对养育者产生明显的依恋行为,这个阶段如果孩子离开了依恋物件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和反抗。依恋情感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是很重要的,对于孩子将来的社会适应性、交往技能有着重要的影响。建立牢固的、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,是培养孩子许多现代素质的基础。

多数家长在面临宝宝的“分离性焦虑”症状时,经常不知所措。事实上,“分离性焦虑”可视为宝宝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。
如何缓解宝宝的分离性焦虑
婴儿早期与自己亲人分离时的啼哭也是正常的,这在婴儿心理学上称为“分离性焦虑”。在婴儿早期生活中,他在与母亲接触中获得安全感,如果与母亲分离他就会感到孤单,甚至产生恐惧,这是他对安全的渴望和爱的呼唤,是宝宝心理健康的另一种表现。但是我们不能让宝宝的这种焦虑长期持续下去,一旦宝宝由轻度焦虑转向高度焦虑,由短期焦虑转向持续的长期焦虑,就可能危及到婴幼儿的心理健康。为此,我们需要及时地、自然地缓解这种分离性焦虑。
如何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?医生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。
1. 让“其他人”代替妈妈
2. 宝宝的生活空间
家长应该尽量拓宽宝宝的接触面,让他多接触陌生环境。“行为脱敏法”是让孩子克服怯生、适应陌生环境的常用方法,当生人到来时,你可先把孩子抱在怀里,不要急于走近客人,要用你对客人热情的态度和友好的气氛去感染孩子,使他消除戒心、学会“信任”客人。
要让孩子及早步入“同龄社会”,鼓励他与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触、玩耍,特别是一岁半以后,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进入一个从家里走向外界的过渡时期。让孩子去接触其他小朋友,去探索自然环境、发挥好奇心、锻炼独立性,而不要过度限制或保护。

多让孩子到户外活动、接触不同的事物,能增加孩子对事物的接受度,尽早远离“分离性焦虑”的症状。
3. 经常带宝宝外出,感受大自然
婴儿对周围环境的一切都感兴趣,对此,父母要带他到他所喜欢的地方去走走、看看、玩玩,尽可能让宝宝走出家庭小天地,到大自然、大社会中去感受自然、感受社会。使宝宝的依恋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,拓展他的依恋物件,丰富他的依恋内容,提高他的依恋水准。经常到外面活动的宝宝不太认生,通常情绪愉悦,依恋母亲的情绪也比较容易转移。
4. 给宝宝提供丰富的环境和独立的空间
另外,家长也要多注意家庭环境的布置和各种玩具的提供,尽量为宝宝多提供一些玩具、图书或画笔,并提供机会,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玩。当孩子独自游戏时,父母可逐步地拉大与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,使孩子逐步适应与父母的短暂分离。
5. 别让宝宝形成痛苦的分离经验
因为孩子一旦经历过痛苦的分离,便会增强分离时的焦虑。突然“不告而别”,或欺骗孩子,不履行诺言、离开孩子时间过长,造成孩子的恐惧,不安全感;有的家长过分地呵护孩子,不敢放手,使得孩子胆小,不敢离开母亲,安全依恋就无法建立,孩子就会特别地黏人,这样对于孩子来说,就失去了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交往和认识事物的学习机会。
特别提醒各位家长,在缓解婴幼儿分离性焦虑的过程中,千万不要有急躁情绪或采取强硬的办法、手段,一定要耐心地给宝宝提供一个自然合适、自然拓展的过程。